作者| 產業家 皮爺
從40分到滿分,在周亞輝的朋友圈里,字節只用了一年時間。
11月28日,昆侖萬維創始人周亞輝在朋友圈稱,“我年初說字節23年AI戰略是不及格的,但這完全不影響字節24年AI戰略的滿分表現。”時隔一年,從不及格到滿分,周亞輝對字節在AI側的戰略布局評價有了質的變化。
其實,“端倪”早已顯現。
今年8月21日,硅谷 知名投資機構a16z發布了最新的AI應用百強榜單,這次榜單中發生了一個有趣現象:字節跳動的AI產品開始全面爆發:教育應用Gauth、開發平臺Coze、通用助手豆包、豆包英文版Cici,以及照片和視頻編輯工具Hypic。其中,除了Hypic外,其他都是首次上榜。
這也對應著周亞輝的評價。即在AI大模型戰場,字節正在迅速調整節奏,基于自身的強組織架構將AI技術轉化為真實可見的優勢,不僅在應用層,更在模型層“全力All in”。
實際上,不僅是字節,周亞掌舵的昆侖萬維在最近的兩年里也在不斷破圈。比如早在2023年8月,昆侖萬維就推出了中國首款AI產品“天工AI搜索”,根據Quest Mobile數據顯示,天工AI的MAU從0到突破500萬只用了3個月;今年4月,昆侖萬維AI音樂生成大模型「天工SkyMusic」正式面向社會開啟免費邀測了;2個月后,昆侖萬維宣布開源 2千億稀疏大模型 Skywork-MoE。
從更 大的視角來看,字節和昆侖萬維更代表當下大模型賽道的不同樣本。即對字節而言,其本身作為互聯網大廠,其AI動作遍布模型層、開發層、業務層、AI應用層等,其更是基于固有的賽馬機制持續進化;而昆侖萬維則是基于自身固有的業務積累,尋找自身有數據和經驗積累的細分領域的SOTA模型和業務機會。
但從結果來看,在經過一年的長途奔襲后,它們都在向外界傳遞出足夠清晰的聲音。
實際上,這也恰對應著當下應該給出答案的一個思考——即怎樣的AI落地形態是有真實價值的?以及如果從AI發散,以字節、昆侖萬維等為代表性的這些不斷破圈的企業做對了什么?對中國企業而言,AI技術的到來到底在如何放大企業的價值邊界?
變化已至,未來已來。
一 、AI落地,已然不只是星星之火
把時間刻度撥回2023年年底,無數投資人和創業者在經過OpenAI的“狂轟亂炸”后,一致達成的共識是:2024年,將會是中國的AI元年。
一年后的如今,AI到底落地怎么樣了?